钮文新:货币政策认知要转变——经济不能只靠短期政策

最新信息

钮文新:货币政策认知要转变——经济不能只靠短期政策
2023-05-19 17:39:00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首席评论员钮文新
  对货币政策而言,一个著名的判断是:它就像一根“软绳子”,拉住过热的经济,一收就灵;但采取宽松政策把经济推起来,这根“软绳子”恐怕用不上劲儿。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?关键是,宽松的金融政策需要企业配合,企业不愿贷款,货币再宽松也没用。
  这个原理对不对?对,也不对。说对:是因为短期看确实如此。说不对: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货币政策。第一,坚持一段时间的货币宽松,可以佐证政府对推动经济的信念,由此会大大提高企业家信心,同时对市场和企业家预期产生无与伦比的重大影响。第二,实体经济恢复并找到新的发展方式,特别是高质量发展方式,这绝非一年、半年的事情,正因如此,政策应当考虑到企业需求,给予足够的耐心。实际上,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美国采用宽松货币政策, 5年之后才逐渐产生效果。第三,尤其是对民营经济,仅仅依托财政政策的拉动恐怕不行,还必须依托市场的力量,而这个时候,宽松的金融环境是有效的重要手段,这恐怕也是强化经济“内生”动力的核心要件。
  经济政策应该注重三个层次:第一个层次,要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,但也要清晰地认识到:扩展性的财政政策是短期政策,而不是长期政策;第二个层次,高度注重货币政策的应用,因为它应当是重要的“中期政策”,是拉动经济“内生性”增长的主力;第三个层次,是用改革的手段,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动力。
  所以,货币政策恐怕需要转变认知,从短期政策转向中期政策,持续稳健宽松,为经济发展提供至少5年稳定而持续的支撑。其实,大家需要看到:财政政策连续15年的“积极”,对经济“内生”动力的推动仍不够,这不是政策效率问题,而是政策性质所决定的。整个过程中,政策缺什么?中期政策,也就是持续、稳定、偏宽的货币政策。
  正因如此,依据中央政治局会议“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、内生动力持续增强”的要求,依据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密切配合”的要求,首先应当注重不同政策的不同作用,长中短三线发力,全面配合,才能使经济政策更加体现系统性。
  长期偏宽的货币政策会不会导致通胀?理论上说,在需求严重不足的背景下,在各行各业都在寻求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背景下,宽松货币不会引发通胀。而且,是否引发通胀也是货币政策是否该转向的重要观察点,也就是说:如果引发通胀,说明经济真的活跃起来了,内生性增长动力强大起来了。但现在,如果总怕未来产生通胀而强调所谓“跨周期”调节,使货币政策“过度稳健”,反而可能顾此失彼,使经济缺少中期政策支撑。
(文章来源:中国经济周刊)
免责申明: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钮文新:货币政策认知要转变——经济不能只靠短期政策

sitemap.xml sitemap2.xml sitemap3.xml sitemap4.xml